最近發表在《自然》上的一項研究顯示,地球將在2.5億年後重新變回 Pangea Ultima(終極盤古大陸),氣溫上升、火山爆發以及嚴酷的氣候讓地球不再適合生存,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將迎來滅絕。
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科學家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了這一情況,2.5億年後,地球板塊會再度碰撞形成終極盤古大陸,將引發一場環境災難,對哺乳動物造成三重打擊。
根據測算,首先,地球將將變成一個“巨大的熱陷阱”,由於終極盤古大陸內陸地區幅員遼闊,沒有大片海洋來調節氣候,氣溫會飆升,導致極端的沙漠般的條件,使大多數生命難以生存。
其次,讓這個問題更加復雜的是,隨着構造板塊的碰撞,火山活動將激增,向大氣中釋放大量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的飆升將加劇溫室效應,進一步使地球變暖,並破壞已經在與極端高溫作鬥爭的生態系統的穩定。
更糟糕的是,太陽本身會加劇這種惡劣的環境。在2.5億年後,預計它的亮度將比今天高2.5%,從而增加另一層熱應力。隨着氣溫升高、火山噴發增加和太陽變亮,使終極盤古大陸成爲地球歷史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。
研究預測,終極盤古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將經歷40°C (104°F) 以上的溫度,有些區域將超過 50°C (122°F)。
衆所周知,哺乳動物依靠蒸發冷卻(出汗或喘氣)來調節體溫。不過,到時候溼度水平會非常高,以至於汗液難以蒸發,從而導致哺乳動物過熱並死亡。
該研究估計,地球上92%的陸地將不適合哺乳動物居住,這意味着只有極地和沿海地區可能仍然宜居。
如果人類在2.5億年後仍然存在,他們將需要找到在極端高溫和潮溼的環境中生存的方法。
一種可能性是生物適應。經過數百萬年,人類可能會進化出耐熱特性,例如更厚的皮膚、改良的汗腺,甚至不同的體型,以更好地調節溫度和承受惡劣的氣候。
除了進化之外,技術解決方案還可以發揮關鍵作用。爲了逃離灼熱的地表溫度,人類可能會轉向地下生活,建造巨大的地下城市,免受最惡劣的高溫。這些地下環境可以提供穩定的條件,保護未來的文明免受極端環境影響。
另一個可能的適應方式是改變日常生活習慣。人類可能會成爲夜行動物,只在溫度較低的夜晚出現。這個想法經常在科幻小說中被探討,它反映了沙漠生物進化到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方式——就像弗蘭克·赫伯特 (Frank Herbert) 的《沙丘》中的弗雷曼人一樣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標題:現實版《沙丘》?科學家測算出人類滅絕時間
地址:https://www.newsipad.com/article/189299.html